精准扶贫山乡变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7-10-19   阅读量:

美丽乡村处处成景

  本网记者 代君君

  贫困,曾经严重桎梏了武隆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曾是武隆人难以承受的“心病”。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本着“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为民理念,区委、区政府以及全区26个乡镇的干部职工,积极作为、勇于担当,精准着力点,打响了一场真扶贫、扶真贫的脱贫攻坚战。

洁净的村落

  扶智治标 扶志治本

  “扶贫先扶志,扶贫难扶志。”这是扶贫干部杨剑龙的深刻体会。作为巷口镇东山村的驻村干部,杨剑龙亲身经历了该村贫困户从“被脱贫”到“要脱贫”的转变。

  “脱贫攻坚战打响伊始,我们这些扶贫干部满怀希望,带着政策、技术、项目去到村里,贫困村民却对产业、技术兴趣缺缺反应冷淡,更有甚至直接问我们‘扶贫会给我们送冰箱彩电不?’”杨剑龙坦言,当时感觉自己火热的心被人浇了一盆冰水,而“守着老房子,吃着包谷子,做着致富梦”却是一些贫困村民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村民徐靖便曾是其中之一。

  “今年养猪收入不错,我准备明年继续扩大规模养原生态的猪。我的猪不放在猪圈里面,放在山上,每天赶出去,让它在外面吃食,我让它们到山上去吃野菜。而且最少要养十个月以上,肉质肯定比家猪还要好,味道和野猪差不多。现在猪圈已经开始搞了,全部都是本地的黑猪。”如今的徐靖,对过去“等靠要”的思想颇为惭愧,对未来生活有着清晰的规划,她一边劈柴烧火,一边向记者描述着致富的构想。

关爱贫困学生

  谈起徐靖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杨剑龙回忆说,自己刚来到村里的时候,被村里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村民保守的思想震惊了:“可能因为地处深山,老百姓思想比较守旧的,村民脱贫的意愿也不高,主要还是以发展粮食产业为主,基本上是耕田耕土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为了做好东山村的扶贫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领导集体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深挖“穷根”,最后得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建设为先”的结论。回忆起当初为何决定要抓思想建设,杨剑龙介绍说:“我们修村级公路的时候要占用一些老百姓的林地,当时老百姓大部分也不同意。拓宽道路方便了出行,但是他们觉得占了林地要有补偿,启事作为村级公益项目来说是没有补偿的,很多人不同意,做了很长时间工作。在做农网改造的时候插一根电线杆在田里或者荒山上,有的老百姓也不同意,做了好多工作也不同意。”

  如今,像徐靖这样思维活跃、四处寻找致富道路的村民在我区不在少数。他们有的经营农家乐,有的搞旅游,有的养蜜蜂,有的种核桃,每家每户的日子都红红火火的。

献计扶贫产业规划

  教育扶贫聚焦“靶心”

  教育一直都是孩子改变出路、家庭改变命运的“捷径”,更是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现状、逐步实现致富的关键。

  初春时节,山花烂漫、蝶飞蜂舞。记者深入大山深处的羊角镇艳山红小学校采访,不仅看到山青水秀的景色,更深深感受到教育脱贫攻坚给贫困山乡带来的巨大变化。

  校园内,运动场活跃着孩子们活泼的身影,美术室及过道边张贴着充满活力的学生书画作品,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整个校园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浓浓的文化味。

  艳山红小学的面貌折射出我区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侧面。

绿水青山是武隆发展的金山银山。

  “白色垃圾有196片,旧电池8对,还有23个塑料瓶……”艳山红小学的30余名小学生走进该村的大街小巷,清扫居民楼、村道路边的生活垃圾。同学们告诉记者,老师在课堂上曾讲过,如今我们美丽的家园就是我们的财富,就是我们脱贫的资源,只要我们把这些财富保护好了,我们终究会走上小康的道路。

  在孩子们的感召下,该村20余名志愿者也纷纷走上街头,加入到孩子们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过往居民看到这种情景,也加入清洁行列。经过大家的努力,村里的大小巷子、居民生活区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这是教育扶贫的结果,也是孩子们正确认识保护环境的结果,他们知道,“绿水青山就是他们未来的金山银山”。

  自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以来,我区坚持“扶贫扶智”和“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理念,始终把关注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等教育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同时,通过引导孩子们真正认识扶贫,了解扶贫带来的好处,也加大了对孩子们思想观念的再教育。

共谋发展路

  “巾帼”扶贫顶起“半边天”

  贫困妇女是参与扶贫开发的主体,也是一股隐藏在深山的庞大劳动财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男性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劳动力女性化的趋势日显突出,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女性承担着家庭生计维持和发展重担。与男性相比,贫困妇女有受教育机会少、生产技能偏低、留守数量多等特点。

  “谢姐,大雨把我所有的池塘都冲垮了,泥鳅也全部跑了,辛苦这么几年,以后我跟我女儿还怎么活呀?”

  “小琴,不要哭,不要慌,我马上过来。”

  2016年6月2日,我区暴发特大雨灾,白马镇灵山村但汉琴的泥鳅养殖场损失惨重。接到她的求助电话才凌晨5点过,可谢姐却再无睡意,她叫醒丈夫,俩人买了一大袋馒头,骑着摩托车就直奔受灾养殖场......

  这位大家遇到难事、急事就第一时间想到的“谢姐”,是白马镇妇联执委谢莉苹。谢莉苹告诉记者,她曾是失地农民,也曾是个一无所有的贫困户……可如今的她,已经是武隆区鑫凤养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隆区白马镇妇联执委,更被区妇联推荐成功当选为武隆区政协委员、重庆市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在党和政府各项产业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她成功创办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周围妇女群众共同致富。

  谢莉苹这位“巾帼”撑起了扶贫的“半边天”。

  近年来,我区妇联等单位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聚焦脱贫。通过围绕“家庭”做文章,在全区广大妇女群众中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家园·美好生活——巾帼在行动”,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引领广大妇女、家庭开展农村环境、家庭卫生整治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生活方式,同时,推动妇女互助组、合作社和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发展,让有能力的妇女同胞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如今,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我区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了,村民的思想更开放了,致富的道路也越走越宽。站在村头放眼望去,那曾经阻隔了村民与外界交往的高山深沟,已经成了村民的金山银山。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