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49938人脱贫了!
——我区扶贫帮扶集团对口帮扶工作纪实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17-10-17   阅读量:

武隆乡村美如画

  本网记者 张再行

  核心阅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老乡能不能脱贫。要想实现“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目标,不仅考验着武隆区委区政府的智慧,更考验着成百上千扶贫干部意志的坚韧。

  自2015年全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在扶贫集团的帮扶下,全区75个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贫困户收入增多了,曾经的破烂房翻新整修了,曾经的泥泞机耕道用水泥硬化了,曾经的贫困村产业壮大了……

  两年,49938人脱离贫困线,贫困户的生活质量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村民建新居

  1 帮扶集团 来了

  从2015年开始,全区整合10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26个扶贫集团,对口帮扶26个乡镇。按照市管干部帮扶10户、区管干部帮扶5户、其他干部帮扶1-2户的标准,组织8912名干部结对帮扶1.6万户建卡贫困户,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

  在对口扶贫中,各扶贫帮扶集团积极整合行政、企业等各类资源,各扶贫成员单位发挥自身优势,为我区贫困乡镇和村庄的脱贫贡献力量。

  根据区上出台的“1+11”方案体系,结合乡镇实际,对照“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和“建八有、解八难”目标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帮助乡镇规划75个贫困村脱贫攻坚项目1762个;分户制定脱贫规划,实现户户有产业规划、家家有增收门路。

  “干部结穷亲,温暖动感情,相距虽遥远,结亲是缘分。”在两年的帮扶中,无论是自然灾害或是重大节日,全区26个扶贫集团各成员单位都积极筹备资金和物资,把党和政府的关爱第一时间送到困难群众的手上。

  为推进我区早日脱贫,各扶贫帮扶集团充分发挥扶贫集团成员单位人力、物力等多种优势,开展扶贫创业等各类培训2.6万余人次,贫困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使众多困难家庭在等小康的路越走越宽。

  例如,区政府办扶贫集团引进吉园农业公司发展蔬菜产业,以代家坝蔬菜基地为核心带动全村发展,2015年脱毒马铃薯产量80万余斤,总产值达到76万余元,带动了53户贫困户176人增收。区林业局扶贫集团通过互助合作扶贫协会的贷款资助,在白云乡4个村发展起以莲池村爱媛38号柑桔、红色村车厘子、红云村脆红李、红星村香羚1号核桃为主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3000余亩……

解决饮水难

  2 基础设施 变了

  走进和顺镇海螺村,崭新的面貌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映入眼帘。说起区政协扶贫集团的帮扶,海螺村的村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夸赞:“我们村的变化真得感谢他们,有了他们的真情帮扶,我们村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变化。”

  往日的海螺村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业基础条件十分薄弱。

  在区政协办扶贫集团的鼎立帮扶下,海螺村村通过实施整村脱贫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变,群众不但得到了实惠,而且看到了发展的曙光。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区政协办扶贫帮扶集团让我们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我们子子孙孙也忘不了他们的大恩大德。”

硬化院坝

  海螺村的变化只是我区扶贫帮扶集团两年来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自2015年以来,经过各扶贫集团的帮扶,这些贫困村全部实现了公路通达通畅,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通过危房改造、人行便道项目的实施,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年来,区水务局分两批投资9718万元,切实解决1.8万户、6.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了贫困人口人饮解困全覆盖;

  浩口乡落心村原来只有一条泥石路,村民出山极不方便,农产品要想卖出去就更为困难。

烟叶分级

  “解决道路才是扶贫的关键。”区宣传部扶贫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当地老百姓出行,区宣传部扶贫集团积极筹措资金,修建了20多公里通村公路,为村里实现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以来,全区各扶贫帮扶集团倾力帮扶民生实事,结对帮扶贫困村,例如,区委组织部扶贫集团帮扶后坪苗族土家族乡、区财政局扶贫集团帮扶江口镇、区教委扶贫集团帮扶文复乡。区政府办累计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各类资金1725.31万元。其中投资574.9万元,硬化村社道路12公里,改扩建村社道路11.1公里,实现了村通畅、社通达;投资396万元,完成了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覆盖。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人畜饮水池5口,全村人畜安全饮水得到保障。区委党校扶贫集团与大洞河乡党委政府一道,先后策划和组织了“乡村旅游季”观佛赏花摄影赛、越野车挑战赛等活动,协调中央和市级主流媒体到大洞河乡开展“走转改”蹲点采访,组织市内摄影家多次赴大洞河乡采风并举办大洞河乡民风民俗和风光摄影展,组织县内作家赴大洞河乡采风,开展“神奇铁矿”有奖征文竞赛,建立旅游官网——“大洞河旅游网”,帮助大洞河乡扩大宣传塑造名声,变“无人知晓”为“声名鹤起”……帮扶项目的实施,切实帮助当地群众解决了出行、饮水、产业发展及阵地建设等现实问题,极大地助推了贫困户越线、贫困村脱贫达标。

制苕粉

  3 村民腰包 鼓了

  3月初春,平桥镇乌杨村村民刘海盼望着早下一场春雨,这样他竹林里的春笋就可以冒尖了。

  2016年初,区经信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去特殊教育学校帮助村里引进优质笋竹——雷竹,促进村民增收。刘海种植雷竹约10亩。

  “雷笋肉质细腻口感佳,一般3年投产,4年进入盛产期,市场批发价5元左右一斤。”刘海说,种笋是个‘懒活路’,基本上不用管理,只要雨水好,收成就不错。按照亩产500斤计算,以后他家每年可增收3万元。

  目前刘海所在的村子,笋竹已经成为乌杨村农户致富的一大产业,有农户发展了二三十亩笋竹,一年能增收十多万元。这样的收入,放在以前村民们是想都不敢想。

修新路

  在对口扶贫中,全区26个扶贫集团除了对贫困户、贫困学生、贫困村实行资金资助外,更为注重贫困地区培育特色产业。在切实关注民生,重视“输血”的同时,各扶贫集团尤其注重增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产业培育、协调项目建设、推进整村脱贫等措施,加强产业建设。

  “仅靠资金慰问一下老百姓是完全不够的,扶贫工作更需要细致,需要精准。”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发展产业中,扶贫集团帮助各贫困村形成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户户参与,为当地困难群众的脱贫增加了后劲。

  桐梓镇是典型的少、边、山、穷乡镇,平时村民主要靠耕作少量农田、务工与外出打工为生,收入来源非常有限。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缺办法、无产业、少资金,贫困群众脱贫需要有“外脑”“外力”帮衬。2015年,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号召下,区交委扶贫集团开始了对桐梓镇的对口帮扶。实地查看,入户走访,深入了解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根据致贫原因、生产能力等,逐步制定脱贫计划,还制定了三年精准扶贫规划。两年来,累计争取投入各类扶贫项目资金1618万元,实施了基础设施、人畜饮水、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阵地建设、农网改造等扶贫项目,区域贫困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区交委带领对口帮扶的香树村贫困农户发展种养殖业60余户,共发展土鸡8000余只、肉牛40余头、山羊100余只、生猪120余头、蜜蜂50余群,种植金银花60余亩、油茶150余亩,人均可实现增收1000余元。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