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经济综合 > 正文   |   2017-10-11   阅读量:

  本报记者 王蓁 吴乡穑

  “是张纯洁吗?你的助学贷款申请已经可以落实了,请你在开学前带上你和家人的身份证及你的学生证到镇扶贫办办公室办理。”8月25日,长坝镇茶园村参基坪组的高三应届毕业生张纯洁终于接到了她期盼已久的电话。

  得知助学贷款有着落了,外公周明发激动得掉下眼泪,“娃娃命苦!要不是得到国家的资助,怕是这辈子就跟我一样当个‘下力棒’了。”

  贫困根在教育,脱贫重在教育。

  “十二五”期间,全区通过助学贷款惠及1.15万人次贫困家庭大学生,努力做到了应免尽免、应补尽补。2016年,全区整合各类资金3503.54万元,资助各类贫困家庭学生30517人次。今年,为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我区筹集资金2800余万元,用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三个学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

  圆了梦

  这个暑假,区教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徐军很忙,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补充助学贷款,并协调区级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资助工作。

  “国家现有15项教育惠民政策,其中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在徐军看来,教育资助中心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贫困孩子。

  张纯洁就是其中的幸运儿。

  今年6月23日,踏实努力的张纯洁看着自己的高考成绩,成功划入二本院校分数线。然而,在填报院校时,张纯洁却为难起来,父亲务农打工的微薄收入,对于病重母亲的高额医药费已入不敷出,自己的学费还“八字没得一撇”,怎么办?

  “当时,我有放弃读书的念头,准备出去打工赚钱。”原本的喜悦和激动,一瞬间被现实泼了冷水。

  有心人,天不负。长坝镇政府得知张纯洁家庭情况后,主动与其联系。除了帮忙填报院校外,还积极向她宣传助学贷款的申请事项,以及贫困户大学生生活补助相关事宜。

  “上门服务,逐户走访,最‘笨’也是最管用的方法。”长坝镇扶贫办主任黎航说,自全区加大“教育扶贫”工作以来,该镇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组织多次集中走访,力争让政策惠及每一个贫困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如今,张纯洁已被重庆工商大学录取,圆了大学梦。当她看着手中厚厚的5000元生活补助以及一张内存5万元的生源地贷款卡,心中暖暖的,对她而言这不但是一笔沉甸甸地资金补助,更是政府厚重的关爱和帮助,“多亏了政府的帮助,我一定努力学习,力争毕业后回报社会。”

  其实,像张纯洁这样的贫困学生还有很多,但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学生正在大量减少。

  徐军介绍,目前,我区已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阶段的资助政策体系。不仅如此,除了国家资助,区上还涌现了很多爱心团体、企业个人,帮助贫困学生圆梦,已成为大家共同的扶贫目标。

  拔穷根

  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高质量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换言之,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就可以拔掉她家庭的“穷根”。

  赵家乡新华村贫困学生王洪,已如愿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成了全村乃至全乡的骄傲。

  “来之不易啊。”母亲张吉秀在分享孩子的喜悦时,不仅发出一声感叹。

  2010年,王洪考入武隆中学读高中。然而,800元的学费却让张吉秀犯起了难。

  天无绝人之路。报名前夕,张吉秀从村上得知,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学生,国家有相应资助政策,学费全免,并且每学期可享受1800元的生活补助。

  “最怕因为家庭穷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现在不仅不用缴学费,学校还倒给生活费,家庭的负担小多了。”张吉秀很是感激,她告诉王洪要心存感恩,好好学习,要对得起这来之不易的2600块钱。

  王洪也不负所望。2013年,顺利被湖南农业大学工程系录取。今年,又顺利考取中科院研究生。

  “正是因为得到政府的帮扶和资助,我感觉自己有了底气,能够安安心心的继续学习,以后报效家乡,报效社会。”

  王洪的底气来源于我区为贫困学生家庭开通的“绿色通道”,明确了贫困学生除了享受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和学校减免的学杂费外,还可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及家庭创造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同时还免费开展就业创业咨询、指导。

  除王洪享受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外,家里也分享到了政策红利,发生了大变化。

  母亲张吉秀在女儿的“教育引导”下,也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加入“土专家”行业,跟着政府规划种植辣椒,“一亩多点就卖了2500块,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提到现在的产业,张吉秀笑得合不拢嘴。

  变模样

  教育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扶贫。

  近几年,我区在大力实施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的同时,还着力改善农村院校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真正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一幢安全标准的校舍,一人一套标准桌凳,一套饮水设备,一套数字教育资源设备……”9月2日,开学伊始,沧沟中心小学校内艳丽的文化墙和绿色操场,吸引了家长们驻足观看,美丽极了!

  然而,谁曾想到,过去的沧沟中心小学校却与如今大相径庭。

  “前些年,学生吃饭没有固定场所,下雨天都是端着铁碗蹲在操场坝子淋着雨吃,雨水击打在铁碗上,发出的咚咚声音现在想起来都格外刺耳。”谈到以前学校的模样,该校校长杨波叹息道,近年来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师资力量不匹配也严重制约了偏远山区学校的发展,尽管不存在“大班额”情况,但由于教师专业不对口,造成许多孩子上课听不懂,下课无解答的现象。

  “不过现在好了,我们学校已经变了大模样。”沧沟小学的嬗变源于学校标准化、校园文化、名师名校、教育改革、教育保障“五大教育工程”的强力推进,

  一年时间,新建扩建项目不断推进,硬件软件不断升级。

  区教委主任余长江透露,近三年,我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投入17913.91万元,在39所学校实施校舍类项目总数94个,面积102768平方米;投入4647.5万元,采购信息技术设备、中小学理科实验仪器和实验室建设、六大功能室器材设备,并为全区中心校、中学配备了图书管理系统37套;投入221.1万元,为21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改造浴室,安装热水淋浴等。

  为严抓狠抓教育的“短板”问题,2016年区财政将360万元继续教育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区教委还将教师绩效全部纳入兜底解决,加大对农村偏远薄弱学校政策倾斜力度,根据学校类别、艰苦边远程度制定了每人每月200至700元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并积极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不定期深入贫困村校进行“送教”,让贫困学生也享受到优质教育。

  “如今校园变得越来越美,设施设备越来越丰富,尽管我们这些乡村学校面积不大,但一点也不比城区的小学差呢!”杨波自豪地说。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