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山镇桃园村:整村挪出“穷窝窝”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经济综合 > 正文   |   2017-08-29   阅读量:

吕万胜在清洁厨房。

  本网记者 欧丽琴

  8月26日,“火炉”重庆仍开启着“烧烤”模式,仙女山镇桃园村却凉风习习。

  未及正午,吕万胜忙完农活回到家里,将衣物丢进洗衣机,待到机器“嗡嗡”地转起来,就坐在大门前,麻利地拿起通花,用刀斜切一端,经铁丝慢慢顶,一根雪白细长的通花芯就顶了出来。

  “忙活惯了,一刻也闲不住。”是邻居们对吕万胜的印象。

  “深度贫困户”也一度是吕万胜身上的标签。

  勤快人成了贫困户?这听起来不可思议。

  吕万胜今年63岁,家中四口人,老伴同样年迈体弱,女儿常年在外务工,家里还有个小外孙。老两口劳动力有限,仅靠着自己栽种的庄稼维持生计,加上一家居住的木屋,使用年限已经超过60多年,破旧颓败,难以遮风避雨。2014年,吕万胜一家被村民票选为贫困户。

  “戴上”贫困帽,吕万胜感到了“压力”。

  “不能靠着别人的救济过日子!”一向勤快的吕万胜,变得更加闲不住了。

  “春耕忙完之后,就出去打零工,别看我年纪大了,修路、建房,搬砖、和水泥,哪一样都难不倒我,打一天工,能入账120至170元钱。”吕万胜在外忙活,老伴在家也没闲着,苞谷、洋芋、红薯,各种庄稼一样不少,圈舍里还养了五头大肥猪。

  “每年留一头猪一家人吃,其他的都卖了。”靠着养殖生猪、土鸡,吕万胜一家又添了一笔收入。

  除此之外,他还种植了两亩厚朴、五亩黄柏等中药材,腰包逐渐鼓起来……

  “戴上”贫困帽,吕万胜心生更大“动力”。

  “帮扶干部隔三差五就到家里来,帮忙规划、引进产业,送生产生活所需物资,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嘘寒问暖,跟亲闺女一样亲……”因为“外部动力”,吕万胜充满更多的战斗力。

  不仅如此,吕万胜一家还迎来了“住房革命”。“村干部告诉我,如果拆除危房,修建新房,我们一家能享受人均8000元的建房补助。”吕万胜琢磨,有了3万多补助,女儿拿一部分,再借一部分,一栋新房就不成问题了。

  说干就干。2015年,吕万胜开始修建新房,当年年底,一栋坚固、崭新的楼房跃然眼前,一家人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穷窝窝”,搬进新家,开启了新的生活。

  收入增加、新房落成,吕万胜一家彻底甩开贫困帽,挪出“穷窝窝”。

  在桃园村,享受政策扶持,修建新房、发展产业的绝不止吕万胜一家。

  “我们村共有28户贫困户,除了劳动力不足无力建房,兜底解决的,其他全部享受了建房补贴,搬进了新家……”桃园村村支书吕生权告诉记者,不仅贫困户挪出了“穷窝窝”,搬进了新家,整个桃园村都挪出了“穷窝窝”。

  桃园村紧挨桃源大峡谷——印象武隆演出剧场。每天,大量游客涌入剧场听川江号子,却极少有游客见过峡谷后桃园村庄的真实面貌。

  桃园村近水楼台未先得月。交通十分落后,村里仅有的两公里硬化路,是2011年硬化的,远离度假区和游客,村里产业更是凋零,村民多以务工谋收,是全镇出名的市级贫困村。

  通过精准扶贫,桃园村短短几年间,投入大笔资金,油化了9公里,硬化了1.5公里村道路,新建泥石路3.5公里,新修6口水池1250立方米,安装了几万米人饮水管,极大改善了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同时,还大力发展烤烟、中药材,家家户户有了稳定增收产业……曾经远近闻名的“穷窝窝”,如今早已焕发出新的生机。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