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隆留下青春印记
——百余名大学生来武开展暑期“三下乡”侧记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7-08-24   阅读量:

“三下乡”大学生来武。

  本网记者 吴乡穑

  8月20日14:00,武隆火车站。

  来武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大学生们用力地挥舞着手臂,作别前来送行的区团委志愿者和授过课的孩子们。

  “哥哥姐姐再见,下次再来武隆玩!”看着离别的火车发出轰隆隆的声响,同大学生们朝夕相处月余的孩子们几度哽咽。

  今年7月5日开始,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等数十家大学的一百余名学生相继来武,开启暑期“三下乡”。他们的到来,为武隆深山的孩子们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为他们自己的青春烙上了武隆的印记。

共度快乐时光。

  小老师 开拓学生新视野

  7月25日正午,沧沟乡拉起了37℃的橙色预警,原本安静的场镇被一群身上标有“三下乡”Logo服装的年轻人所打破。

  “这些是给弟弟妹妹们准备的学习和生活用具,里面有易碎物,大家轻点搬。”这个暑假,对于西南大学大二学生曾韵涵来说,意义非凡。在老师的带领下,她和同伴组建了“情系山村,拥吻儿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山区小学公益支教。

  初来农村,对眼前的一切,让自小生活在城市的他们而言颇为震撼:此次义务支教的大部分学生为农村留守儿童,每天要步行2个多小时到学校上学,教学条件非常艰苦,校内体育器材、图书资源等较为匮乏,尽管近年基础条件略有改善,但与城区的环境还相差甚远。

  “这些贫困留守儿童,有的要几年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年龄的差距和鸿沟,让这些孩子失去了同龄人该享受到的亲情温热。同时,落后的条件也阻碍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从刚开始的新鲜到此刻的莫名难受,曾韵涵更加意识到自己此行的意义。

清理环境。

  15天的支教生活,队员们迎着朝阳起床,伴着虫鸣鸟叫入睡;他们的腿上、胳膊上都布满了被蚊虫叮咬的痕迹;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半生不熟的大锅饭……对于这些没有来过农村的城市娃娃们,在“苦不堪言”的农村生活之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活在“蜜罐”里。

  “以前,我们总在抱怨学校没空调,食堂伙食不好,经过这次‘三下乡’活动,我才认识到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要学会珍惜。”小曾感慨道。

  切身感受,才能付之行动。在支教期间,“三下乡”成员们不仅为小学生开设了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还带着孩子们折纸飞机、玩无人机,上体育互动课、教他们唱《隐形的翅膀》;课余时间,大学生们走进每家每户进行家访,了解当地的生活、教育情况,还为小学生们带去了书籍和学习用具。

  “我很喜欢大哥哥大姐姐们教我的‘exert oneself constantly’这句话,像故事里的海鸥那样,为梦想自强不息。”小徐磊欢乐地说着。大学生们像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倾情付出,为这群山里娃带去欢乐,带去温暖,为他们精彩未来插上腾飞的翅膀。

  经过十几天的支教,大学生们和山里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互留联系方式。“其实,最难忘的还是分别时孩子们腼腆而又可爱的拥抱。”小曾说,“我们做的事情虽然微不足道,但如果可以,我想今后继续参加支教活动,帮助山区儿童拓展视野,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倡导文明旅游。

  小年青 送去花样新生活

  “8号,扣篮……10号,扣篮……”8月5日一早,100余名观众迎着烈日聚集在仙女山镇石梁子社区服务中心篮球场,依次喊着西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西政)篮球队4名运动员的队服号,要求他们表演扣篮。

  原来在不久前,西政“三下乡”成员与该社区篮球爱好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友谊赛。“我们社区有几个篮球小组,不分老少都喜欢打球,但从来没看过扣篮,这次看西政几个小伙子表演扣篮,很精彩!希望以后他们能经常来。”石梁子社区一位篮球爱好者说。

  随着太阳的升高,周围的温度也逐渐攀升,激烈的篮球角逐,告一段落。下午时分,仙女山镇下起了蒙蒙细雨,然而院坝内,大学生们正在如火如荼地搭建临时舞台,而一旁的村民早已按耐不住热情,端着小板凳等待精彩节目的开始。

感情亲厚。

  在井然有序的安排下,舞台搭建起来,而占满整个院坝的人群中,有几位“特别”来宾。

  “噜啦啦噜啦啦噜啦噜啦嘞……”伴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节目正式拉开帷幕。

  歌舞、说唱、小品,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赢得观众掌声不断。由西政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为观众送来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一曲《节日快乐》让现场充满浓烈的喜庆气氛;一支舞蹈《活力青春》让现场小朋友跟着起舞……观众们或捧腹大笑或拍手称快,坐在第一排的“特别来宾”也笑开了颜。

  “好长时间没这么开心过喽,这些孩子都是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特别来宾”肖忠发观看节目时,也不禁连连竖起了大拇指。

  今天来此观看节目的“特邀来宾”,正是该校学生“三下乡”伊始,关爱走访的孤寡贫困老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该校一支社会实践队伍——暖风中国队的官中奇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官中奇是河北人,此次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他和同学们组队来到武隆,给这里的老人拍了一组艺术照。快门三秒,却圆了15位老人的照片梦。

  “老人们几乎都记不清上一次拍照是什么时候了,最近一次是拍的身份证件照。他们全部都没有拍过艺术照,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作为后辈,理应心怀感恩,为他们做一点事情。”在走访期间,同学们自己筹集的资金,为这些孤寡贫苦老人,送去拍摄好的照片,用行动圆老人的一个梦。

轻松一刻。

  小专家 教授村民新技术

  7月15日,双河镇农村服务中心被领取资料、咨询信息的群众给围得密密实实,各种农业、林业、法律图书和宣传册受到热捧。

  双河镇村民冉冬梅捧着关于蜜蜂养殖的资料,乐不可支。她家刚开始养了几箱本地蜜蜂,但因为不懂蜜蜂选育技术、防疫等知识,初办成效较差,蜂蜜产量低,蜜蜂死亡率高。“现在有了这些资料,再加上区农委专家教的方法,我也有些‘眉目’了!”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大学生郭清霞正在“吆喝”着分发资料。经过为期一周的调研考察,这群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坚韧毅力,下田间、访农情、作报告、设咨询,详细了解该乡镇农业种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还在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下乡”小分队下乡村。

  这群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们都是第一次下乡,他们顶着烈日骄阳,鞋子上沾满了田间的泥巴,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全都一门心思地投入到调研中去,迫切希望能够出一份力,帮当地的农民增产增收。

  “在春天橘树发新梢时,一定不能让枝条长得太密,把遮光、挡风的多余枝条都去掉,可以预防褐斑病。”正在讲解如何防治褐斑病知识的大三学生周韵红说到。矮化树枝、保持种植地通风透光、搭配使用几种药剂,大学生们在田间地头开办起临时“小课堂”,通过自己所学知识,手把手教当地村民农田技术。

义务支教。

  在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几户养殖蜜蜂的村民,一直被一种叫烂子病的疾病困扰着,志愿者们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咨询了相关专家,为乡民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养蜂大户感慨地说:“听嘛,怎么预防烂子病,人家大学生把原由讲的是明明白白。说的却跟拉家常似的,一听就懂,而且管保能用,比报纸和广播里说得都好嘞!”

  为期两月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也渐渐落下帷幕,而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却与武隆结下不懈情缘,对于乡村而言,把他们送到乡村,就像“久旱逢甘霖”,是乡村进步发展的一场“及时雨”;而对于他们,乡村成为一个历练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广袤的土地上,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奉献爱心担当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成为他们一辈子忘不掉的深刻记忆……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