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银行”鼓腰包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经济综合 > 正文   |   2017-08-24   阅读量:

  本网记者 张再行

  盛夏时节,大洞河乡天气微凉,连绵的青山和湛蓝的天空映在清澈的大洞河水中,一条条进山路上,排起了车队长龙,市民进山消暑度假的旺季又开始了。

  “好山好水才能吸引游客,保护好家乡的碧水青山是我们走向幸福生活的致富路。”大洞河乡百胜村村民高中学说。

  难以想象,以往这里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多时候靠天吃饭。近年来,该乡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家家吃上了旅游饭,增收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避暑旅游选择地。

  护生态优环境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记者一路闻着杜鹃花花香来到了美丽的大洞河乡。每一个山头都氤氲着花色,甚至每个旮旯里都能看到杜鹃花的影子。

  “生态就是我们的‘摇钱树’,是我们的‘绿色银行’!”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就是要保护生态,自2015年以来,大洞河乡一直将“生态兴乡,旅游富民”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来抓,以旅游为发展主旋律,全力推进经济发展。

  在百胜村,最出名的风景当属大佛岩和穆杨沟。沿着登山小路往山上攀登,路的两边是静谧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成片的灌木丛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古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林子里投出斑驳的剪影和光晕。

  “这是红豆杉。”同行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百胜村,像红豆杉这般珍贵的树木随处可见。为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政府在山路的两旁种植了五百余亩高山杜鹃。每年五月份,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让游客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塑文化促文明

  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大洞河乡成立了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大洞河乡乡村旅游规划》,不管是基础设施等硬件,还是避暑文化等软件,都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统筹打造。

  “每天晚饭后,我都要到村上的休闲广场上散散步。”来自重庆主城的陈奶奶说。

  大洞河乡各村都建有休闲广场、景区安全便道、开放式WiFi热点等现代化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基建投入,短短几年,全乡村道、景区通达率达100%,主要村道口、转弯处有劝导站和反光镜,覆盖率达100%,交通不便的窘况得到彻底改变。

  同时,百胜村还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大力开展旅游宣传,倡导文明旅游,助推文明旅游新风尚,建立了以干部职工、村职人员、企业人员为主的旅游志愿服务队。

  同时,开展示范点创建工作,创建了红宝村、百胜村等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幸福村、百胜村等2个乡村旅游文明示范点。

  以此同时,该乡还大力挖掘人文底蕴,创新活动内容,创立了百胜村“农耕文化”、红宝村“生态植物园文化”、幸福村“历史人物文化”等3种文化品牌,在具体活动中融入“农家宴”“刨猪汤”“唢呐”等一系列乡村特色文化,带领游客学习感受地方民俗,用旅游文化促进旅游文明。

  乡村游助增收

  走进百胜村村民顾卫中家,居室宽敞明亮。二楼的客房里,窗明几净,规范整洁。“楼下我们自住,楼上当客房。”顾卫中告诉记者,发展乡村旅游以前,种地、打短工,一年才挣几千元,现在在家当了老板,这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生态发展和乡村旅游“红利”让村民们得到的实惠,他们更加懂得保护环境、打造文化、倡导文明的意义。

  “全村48多户村民,统一服务标准和价格,全年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人均收入2万多元。”村支书谭武忠说,今后,村里打算开发建设大佛岩景区,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夏天是我们一年中最忙,也是最挣钱的时候。”村民向朝海经营农家乐已六年多,他告诉记者,夏天,城里人都喜欢来避暑,每年夏天,餐桌都得“翻桌”三四次。

  据统计,该乡有85户经营农家乐,今年7月以来,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收入600余万元,户均收入6000多元。

[打印]

[责任编辑: ]